终于把这部片子看了,前两次因为身边的人不配合,不给予耐心,没能看下去。
在这个安静的周末午后,就这早春的阳光,和半梦半醒间的迷糊,跟着导演铺陈的缓慢节奏,和曼彻斯特冷冽的海风,和男主Lee一起suffer他挣扎着的,甩不开的,被回忆裹挟的后半生。不光是男主,里面的每一位演员都很入戏,真实得就像是自己的街坊邻居。
上一次有这种观影感受是, 是看杨德昌的《一一》。和看这部一样,我看睡着了,醒来再倒回去,反复几次,导致看了8个小时,看完觉得过了一生。疲惫和琐碎。《一一》是闭合的。《海边的曼彻斯特》也许有着闭合的趋势,但还没有闭合,just cant beat it。如果不愿意和过去和解,只有画地为牢了。 不过他有进步。影片最后,他开始要租带两个房间的,真正的屋子。而不是没有家具的地下室。他开始接受与人主动的连接,和他的侄子,和其他可能性。
Joe
我觉得哥哥Joe,让Lee作Pantric的监护人,是有意而为。他看着弟弟常年萎靡,但其实却并不是不能负责任的人,而Pantric 从小就和叔叔要好,两人可以互相照顾。据律师和邻里反应,Joe是个考虑全面和personable的人, 在得知自己时日不多后,应该给儿子提前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,所以后期儿子的反应很稳定,整个生活状况看起来还算健康。比叔叔lee要好,如果lee能像Pantric一样,把自己的生活安排起来,和周围建起连接,这应该是Joe最想看到的,互补的结果。
Randi
有一个小细节,来年春天,Joe正式下葬的时候,Lee的前妻Randi也抱着小婴儿来了。但是身边帮忙喂奶的男人并不是去年冬天和Randi一起来参加Joe葬礼的未婚夫。而结合Randi和Lee在街角偶遇,Randi痛哭流涕道歉忏悔的情节, 我怀疑是不是Randi也与未婚夫发生了情变。两人在街角碰头的那场飙戏,着实痛心。火灾源于无心之失,而当时Randi将责任全部推在Lee身上,Lee也理所当然的承受着一切责备和诅咒。而这场灾难也许仅仅只是天灾,没有谁需要被谴责,连警察都这样认为。如果是天灾,这对原本就很相爱的夫妻,应该携手一起走过,所谓好的夫妻应该有患难与共的义气吗。而不是Randi离开Lee,去怀上别的男人的孩子。后来她也后悔了。Randi在街角说出I Love you,不知道是出于后悔还是真心?也许他们一直都相爱,是那场横在中间的灾难,让他们没有办法再重来。
女人终究是情绪化的物种,并非真的诅咒Lee下地狱,只是极端情况下情绪使然。看男人怎么理解这些狠话了。不是真心,却是非常伤人,覆水难收。
孩子没了,有些夫妻就散了。有些却还可以一起携手向前。为什么?
Lee
Lee本身就是很nice的人,adorable,对家人好,对兄弟也讲义气,有女人缘。是一个弟弟型的好男孩,被有责任心的哥哥保护着。如果不经历这场挫折,他可以一直做一个无忧无虑胸无大志的小男孩,即使有三个孩子,却未见得有多成熟。他一直都不是内心强大到能带动一个家庭走向的人。也许还没成熟都那份上,灾难就已经发生。自己也被突如其来愧疚和悲伤压垮了。
街角的偶遇,Lee显然不想再分析回顾和解释任何情绪,不想被道歉,不care,他一再的强调,Randi不了解现在的他,他自己都不了解,他只想安安静静一个人,不需要任何人的救赎。 更有可能的是, 他自己并没有觉得自己很消沉。消沉萎靡,只是局外人理所当然在给他加戏。他只是需要自己一个人,在一段安静的日子里,消化一段悲伤的情绪。所以他不需要人救赎,如果那些爱他的人带着救赎的目的,那请不要爱。就像如严歌苓《扶桑》里所表达的,爱我就爱我,不要救我。所以Lee在独自消化悲伤的时候,接受不了任何人的好感。可能我本身就是很乐观的人,所以看是什么都自带阳光色。我觉得他不会一蹶不振,不会被会回忆一直捆绑,他会好起来。即使只是简单的活下去,在我看来,也是乐观和心怀希望的表达。
Lee认为火灾的发生就是因为自己,他甚至想开枪把自己给崩了。(这种情况下,不是应该去做心理疏导吗?) 如果是我,当时大概也会跟lee一样,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盖上防火网,为什么要嗑药至糊里糊涂。 但自责并不是改变任何事,但是一个自然而必须的过程。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,事情已经过去。即使自己真的有责任,那就避免错误再发生。但是首先你要给自己创造再来一次的机会。如果一味的沉溺在过去的伤痕里,而影响了现在做事的态度和方式,那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善。因为同样的态度和处事方式,只会带来同样的糟糕结果。Lee通过侄子被托付这件事,唤醒了自己沉睡已久的责任感,因为连接而带来的责任感。告诉他,你现在不是一个人,你哥哥去世,你侄子需要你,你得租一个有两个卧室的房子,有了空余的房间,你侄子才会来住,你们是一家人。他换了工作,换了城市,让之前的繁重工作量减半。
一切都证实,他在改变。
Joe的前妻
后来嫁给了一个虔诚的教徒,自己也从一个酗酒过度,毫无家庭责任感和爱情忠诚度的聒噪妇人,变成了克己温和的妈妈,想重拾对儿子的责任感。她也一定经历过内心的纠结,最后被信仰一把捞起。
最近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人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自己,在一定的经历和动力下。
如果他一直无法改变,是因为他经历的事情不够shocking,还是改变的动力不够大。人生是不是真的可以有A,B面这一说。以前总说套话,说人是很难改变的。但是身边明明就有很多改变了的例子啊。他们改变了,所以结果和表象也变了。也许是内在性格变了,也许是处事方式变了,才得到了期望的结果。而这种改变是好事,是可以被察觉的好事,让自己不再封存,也让身边的人也松了一口气。敢于改变,不惧牺牲,其实是生活必须。是我们太幸运,又太固执,才太晚明白。
每个人都不容易,众生皆苦。
你看电影里的每一个人,哪一个不是带着遗憾,悲伤,在疲惫的前行。
年少的时候,我们无病呻吟说悲伤,故作深沉显厚重。年纪大了,亲历过悲伤,才知道乐观其实是一种的能力。不是态度,甚至有时候,是一种必须的能力,一种坚强的能力。是思辨,是自圆其说,是要付出行动来证明的能力,是行动力。我从来不觉得一个有行动力,有上进心的人是悲观的。也许他只是看上去谦卑。咬着牙乐观,积极前行,这难道不是最平凡的英雄主义?
你永远都预料不到生活会给你什么颜色的糖果,转角又会遇到什么。
你只有keep going, keep trying,trying hard。
只有乐观坚持的人才能吃到最后的糖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