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代


我有很长时间没看过这种‘讲’故事的电影了,相对来说,我可能更倾向于这类的电影,适合一个人好好的享受电影时光。 电影的情节展开很慢(节奏有点像日本电影),但是整个电影的过程像是在看本小说,你会跟着导演设置的情节走,如果你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,你就会喜欢。 一开始电影就给人感觉就是非常静,非常慢,以至于贯穿整个电影,可以说电影没有让人心潮澎湃的情节(总之,别带你的约会对象对看这部电影,更适合一个人看)。 除了冷,除了静,除了慢,你会发现男主角看起来so sad…在酒吧里对故意挑逗美女无感。。。喜欢寻衅滋事故意找别人打架,你会很自然的去想要了解为什么。。。为什么。。。 人们常说,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。可是人的性格真的改变,那么一定是这个人经历了什么大事件,就像男主一样,他原来是那么的开心,美丽的妻子(Michelle Williams),三个可爱的孩子,幸福的小家庭。。。可是因为自己的“无心”过失,让他失去了一切,他必须离开小镇,无法原谅自己,只能悲伤孤独的赎罪。。。知道他哥哥的噩耗,他不得不回到小镇,办理后事,并“挣扎”着是否要承担起作为自己的未成年正值青春期的外省的监护人。。。好在失去父亲这件事情这个侄子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,表面上。。。。 当我看到电影的trailer的时候,我就知道这是我喜欢的类型,可是太忙一直没捞到机会到电影院去看(应该下线了)…我甚至觉得这会是一部‘叔侄’题材的感人励志故事。。。。可是当我看完之后电影并不是那样。。。 人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事情,有些不为人知的经历,自己默默的去承受,有时候可能不希望被人理解,像是一个大坝,虽然是用来蓄水,可是不能总是蓄水,人有时候需要break down,至少需要某种方式去宣泄。。。或是默默,或是高调。。。然后再戴上面具。 男主基本上悲伤永远写在脸上。。。一次经历让人无法承受(即使毫不犹豫的拔掉警察的枪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偿。。),。。。。他仍热爱着自己的前妻,但是对于自己的过失永远是愧疚的,cannot beat it,他就是无法原谅自己,只想用悲伤和孤独惩罚自己,一个人曾受。 这是一部非常悲伤的,感人的电影,也是非常写实的故事,无论是演员还是故事,一点也不做作。唯一需要的是需要观众耐着性子看完,就像看一本小说。非常值得观看。 ps 男主(Casey Affleck)沙哑的嗓音还是很有吸引力的。男主的外甥表演的非常好。 曼彻斯特(不是英国的那个)这个小镇的风光也不错,片中的配乐也很好听的(尽管不是特别引人注意). 作为普通人,我们还是要积极健康的生活,要承受的起。

Manchester by the Sea (2016) 海边的曼彻斯特—悲伤和孤独的自我惩罚


抛开猫,作为电影,从男主第一次去爸爸家开始,几处情节转折都太生硬了,突然就不能卖艺了,突然就被禁一个月卖书,突然毒友就死了,突然猫就丢了。 感觉导演光专注拍猫忘了自己在干嘛了。但Bob的演技的确很好,难怪找不到演员代替,真人男女主也不错,电影对流浪及吸毒人群和动物的关注和对组织机构的赞美都到位。只是不知道是否因为猫,人的现实都被过度美化了,毕竟偶尔想到看过《我是布莱克》的绝望,还是觉得James太幸运了,好歹还有个有钱老爸。 说是动物对孤独人类灵魂的救赎,假如俩“人”一起卖艺共同赚钱还是和谐画面,到了最后畅销书大卖走上人生巅峰怎么看都觉得有点讽刺,加上真人真猫真事做背景就更显如此。结尾签售好像原型还露了一脸… But,看完很想去伦敦。 我觉得这个纹身不错,可以防止自杀,我要不要去弄一个呢?

《流浪猫鲍勃》- 我用掉了九条命,只为见到你



竟然是整个系列唯一看过的一部,过去的自己果然是不爱看院线片。 喜欢电影的slogan – “Evolution Becomes Revolution”,开头看到这些猩猩们难免想起2001太空漫游,它们不就是我们么? We’ve gone so far,彻底忘了怎么来的了。 除了视效,电影的逻辑非常好,凯撒一点一点变成最后的样子,令人唏嘘又振奋。中间几处鼻酸的画面,比如凯撒靠在自己画在墙上的“窗户”上,比如在“监狱”里挨打的无助时刻,比如眼看同伴死去,但却都不如最后“Caesar is home”来得震撼却难过。人类能意识到自己的愚蠢,说明还有希望。 猩猩们即使把金门大桥糟蹋成那样,我却依然很爱镜头中的旧金山,凯撒们在里面,竟然浑然天成。太多熟悉的场景,下次去一定要去红杉树林,弥补遗憾。 最后啰嗦一句,马尔福演这种欠揍找死的角色真是手拿把攥。

《猩球崛起》- 在帝国大厦为女人打飞机的猩猩是悲剧的,而在金门大桥为基伴打飞机的猩猩才是王者!


果然是自己越大三观越不正,完全不觉得叫醒女主是一个多么大不了的事,但也能理解表姐得知真相后的所有反应。自然真切合逻辑,表姐演技越来越炉火纯青了。 很喜欢它的剧本,编剧初出茅庐入选“黑名单”之作实至名归,对于“我杀了你,你却救了我”的讨论也很明显。最近感觉自己越来越回归“相信爱情”的状态,不论爱情怎么发生,有多少心机有多少纠结,决定做了,爱情来了,最后的接受天经地义,因为爱情值得把错误原谅。 除了“直男癌”,另一个我极度讨厌的粗暴贴标签词汇就是“渣男”,人没有资格用它评价任何人,包括自己。 电影本就不是科幻片,当然不该拿硬科幻的标准来要求,普通人穿上太空服飞进宇宙的设定很奇妙。作为一部爱情电影,所有浪漫争执氛围转折齐备,是泰坦尼克太空版,连“阶级设定”都神似,也难怪最后你死我也死了。 布景设计美轮美奂,听说提名奥斯卡,我觉得不输。表姐游泳时失重的场景果然让人张大嘴巴,看圆桌采访他俩时候他们就一直强调这场戏的难度,我却怎么都出不来画面感,太漂亮了。 不会觉得是强拗大团圆,这么美好的肉体当然不愿他们分开啊。

《太空旅客》- 美好肉体即正义



不知道为什么,总觉得自己多年前就看过这部电影似的,尤其是最后mary背着小孩走进max房间的情景,不知道怎么回事。 还有就是今天去公司组织的LLU的参观,同事讲话我好像在以前的梦中,就有过类似的情景,不知道,我觉得大家在梦里都会有“预知未来”的梦境。 人真是奇怪,而且我总是梦见,不知道为什么,可是一醒来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大学,不在一起念书。。。 可能是我真得很想知道其状况,不知道为什么,总有挂念在心里,可是……有时候总是在想,如果某天回国,某一天与其偶遇。。。 好人肯定会幸福的。    

Mary and Max (2009)— 大爱


又是一个人的电影节—这次是德国 虽然单身一个人,有时候想想,到底有多少时间是给自己的,为谁辛苦为谁忙,我拿什么奉献给你,我自己。 《The Lives of Others》,影片的最后一幕,几乎让我掉泪 From wiki Two years later, Dreyman publishes his first new work since Christa-Maria’s death. It is a novel titled, Sonata for a Good Man. In a bookstore, Wiesler finds that it is dedicated “To HGW XX/7, with gratitude”. As he purchases the book, he […]

The Lives of Others 2006 —德国电影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