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初中女生李玩父母离异,虽由父亲抚养,由于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,所以她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。由于,父亲又生了个男娃,不得不把一个小狗寄养在爷爷奶奶家,李玩给其起名—爱因斯坦,并渐渐成了其玩伴。。。有一天由于爷爷的疏忽,狗狗走失,李玩的家人又给其买了一个几乎一样的狗狗,哄骗李玩,而李玩因为需要“懂事”不得不接受,当然有很多需要李玩“懂事”来完成其成长,直到有一天,爱因斯坦把弟弟给咬了,被父亲又把狗给“送”走了。。。而对于李玩的成长,也是相当残酷的。。。。关于电影电影的基调其实并没有一丝快乐,小演员也都是强颜欢笑,不能说演员演的有多好,有多真实,但是起码电影故事本身是值得让人深思的。我觉得让观众动容的几个场景,安排的很巧妙:场景一:李玩的父亲打李玩的那场戏,这个应该是真打了,我估计小演员和大演员心里觉得会留下心理阴影,作为观众都会觉得疼。打完之后,父亲的内疚表现在“打你是为你好,等你长大了就懂了”。场景二:当李玩了解到第二个爱因斯坦的去向后,李玩父亲生意伙伴为了庆祝其优异的学习成绩,还专门为她点了一份“狗肉”,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不知所措的时候,李玩面带微笑的从容的再一次”懂事的“吃完了那块”狗肉“。场景三:李玩和表姐在街上走的时候,一个女人欠着一条狗狗迎面经过,李玩不轻易的说了句,那个是走失的第一个爱因斯坦。表姐,立马拉上李玩去认狗,可是李玩并没有据理力争,转身走开了,并对表姐说,幸好爱因斯坦没有扑上来,要不然还不知道怎么办了。。。然后镜头表现李玩一个人在胡同里大哭,镜头一转,墙上还贴着当年李玩找狗的广告,尽管广告已”面目全非“,这个场景真的是这部电影最带感的一幕。而李玩的这一哭,也勾起了很多回忆,从青少年因为任性找狗而被父亲”毒打“,为了家人,家人的”爱“,家人的“辜负”,为了父亲的生意,为了狗狗,也为了自己,不断地懂事。。。也标志的李玩从”懂事“的孩子完成了向成人的残酷蜕变。一点想法如果是自己换成李玩的角色,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法做的和李玩一样好。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。当然,会有人觉得家长的爱,家庭,学习,以及社会的教育真的不那么不尽人意,可是我们的大环境就是这样。对于大多说家长来说,他们是心疼孩子的,有深厚甚至用谎言来欺骗,甚至棍棒式的教育。就像一开始,李玩的父亲和后妈生了个男娃,爷爷奶奶为了怕李玩受伤,而是隐瞒了多年。其实有时候这种善意的保护可能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真的没必要,家长们完全低估了现在孩子的承受能力,尤其像李玩的家庭环境,她可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,更大的代价,虽然李玩的家庭环境还不错,但是就是这样她也不得不强颜欢笑,可能要去讨好身边的每一个人,要去”懂事“。其实我并不想评判或是责怪什么,有时候父母也真的是用心良苦,比如,电影后半部分,李玩因为成绩优秀,坐在父亲车里,问起父亲当初是怎么和妈妈认识的,父亲忍不住流下了眼泪,于此同时父亲并没有擦去自己的眼泪,而是用手遮住了李玩的眼镜,因为父亲不想看到自己哭泣的样子,为了自己作为父亲的尊严,当然父亲也有自己的苦衷(生意和后妈),这其中也有自己的亏欠,并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。好在李玩真的很有志气,但是我不知道这种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到底是好是坏,尤其是今后人生轨迹,还有以后其家庭和孩子。有时候,人真的得妥协。就像电影最后,李玩在冰场,看到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,为了或是被”滑冰“,也不得不要靠自己站起来,因为父母也是帮不上忙,也不能,也不该。因为每个人都要面对成长,迟早迟晚。《十三棵泡桐》(刀子和刀子)和这部《狗十三》(Einstein and Einstein),同样有十三,也同样关于青春。青春本来就是青涩的,迷茫的,但应该是多彩的,然而在我们的成长里事实可能并不是只有这些。这里有学校,家庭,爱情,社会等等。。。两部电影的侧重点不同。如果相比较而言,我会更喜欢《十三棵泡桐》,更有趣,更好。因为这是2013年的电影,最近解禁,小火。他们说十三–》13—》B,可能南方的小伙伴们知道这个词。但是电影起这个名字,是不是有种什么隐喻。还有,电影里大部分说的是陕西方音,无字幕看起来比较困难。满舒克 谭维维 《噢!乖》狗十三主题曲(改的窦仙儿的)再听听窦仙儿的当然爱狗人士也可以大可放心: